隨著越來越多的建筑垃圾圍城,是擺在市政建設者面前的一個頭疼問題,怎樣在根源上進行有效處理,實現資源可再生利用?鄭州市金水區東郊工地上,一臺正在工作的移動建筑垃圾處理破碎機給出了滿意的答案。該負責人介紹,這臺鄭州中意礦山機械有限公司研制的設備,是中原地區建筑垃圾破碎機,經其處理后的建筑垃圾通過篩選、粉碎、破碎、分類等工序后,能變成建筑原材料。
走訪一個建筑工地,可以在現場看到,工地上堆積起了小山狀的混凝土廢料,一臺挖機將建筑垃圾注入破碎機后端的喂料裝置后,設備開始初級篩分,先分離出細小顆粒,后將較大物塊破碎成細小顆粒,通過皮帶輸送機運至前端的篩分裝置,按照粒徑分類篩分,其中的電磁分離器將物塊中的鋼筋與混凝土一次性“骨肉分離”,分別從兩個口子中“吐出來”。據介紹,這臺破碎機效率較高,每小時可處理350噸建筑垃圾。
據統計,鄭州市現有3000余個建筑工地,在建面積達6000余萬平方米。而工地上的建筑垃圾處理目前尚缺乏規范化操作,尤其是市中心的建筑垃圾無法就地處置,外運時還難以找到填埋消納場所。這次引進的移動反擊式破碎機適合市中心的建筑工地,不僅運輸方便,還可多點作業,并且原地就可將建筑垃圾轉化為建筑材料,實現資源的回收利用。
據了解,鄭州市將在建設工地上積極推廣這種建筑垃圾破碎技術。經移動破碎機處理后的再生建筑材料用途廣泛,根據粒徑大小,可用作墻面抹灰材料、路基回填材料、砌塊等建材原料及再生混凝土骨料。一噸再生建材可制成0.45噸新型墻體材料,其余50%制成復合材料。經過處理的建筑垃圾,能較好地節約資源,而且建筑垃圾變成有用的建筑原材料后,減少了建筑廢料的傾倒和填埋,降低了建筑垃圾對土地資源的占用,避免了建筑垃圾對土壤及水體的污染,環保效果明顯。
中意礦機小辛